文章图片标题

壮族文化的非整合性特征及形成原因

分类:论文资源库 作者:hxr 评论:0 点击: 392 次

文化与民族如影随形,文化认知、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相互制衡关系,彼此之间一同消长,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没有文化的认知,就难以萌生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民族的认同也失去了根基,其逻辑结果是丧失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基石,纵有民族的政治符号,也没有民族内在的精、气、神。

壮族文化呈现的“非整合性特征”,相应导致壮族的民族认同具有自在性、零散性、断裂性、表面性等特征。形成壮族这些民族认同特征的根源,除了壮族地区山岭连绵,交通不便,各支系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地理空间中的自然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

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制度和土司制度,导致壮族无法建立起统一的政治实体,无法完成民族内部的文化整合。壮族学子热衷以汉文化为主导的科举考试,有意无意漠视本族文化,未能形成对民族历史的深刻体认。相应地造成壮族文化认知、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之间的转化机制不能有效运作。

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壮族认同存在的局部性、朦胧性等特征,显然不利于壮族的未来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加强壮族文化认知教育,建立起壮族人的文化自信,依凭壮族的自信心,整合本民族深层心理结构中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激发民族内心深处的“家园感”和“归属感”,确立民族文化认同的根基和灵魂,创造一种壮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和谐共处的情境。




声明: 本文由( hxr )原创编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hxlww.net/13402/hxlwfb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