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标题

中国的现当代文学论文的写作程序

分类:论文指导发表 作者:admin 评论:0 点击: 275 次

 
1.选题

所谓选题,指的是对研究课题的选择。我们已经知道,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主要有四个方向,它们是文学史研究、作家作品研究、文体研究和社团、流派、思潮、创作群体研究。一个研究者的学术选题与他的学术兴趣、学术性格有关。对于一个擅长宏观把握的研究者来说,他可能更乐于选择文学史研究以及社团、流派、思潮和创作群体研究;对于一个艺术感受力较好,文体意识较强的研究者来说,他可能更乐于选择作家作品研究和文体研究这样的方向。研究方向的选择只是为选题圈定了一个大致的范围。当这个大致范围基本确定之后,才可能进入具体课题的选择。

课题选择必须考虑这样两个因素。一是研究者对这个课题的积累,如果研究者在其研究课题方面没有深厚的积累,其研究就很难持续完成,他可能会有一些看似新鲜的见解,但他缺乏详实材料的有力支撑,由于对该课题缺乏真正的了解。他的那些似是而非的观点不过是思想的浮萍,因没有深扎在学科土壤中的根脉而无法长成思想的参天大树。二是这个课题是否还有研究的空间,是否还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者是否能在这个课题的研究中表达出创造性的思想。因为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则是创新,重复研究在学术上完全是一种无效劳动。也许一个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思想,但如果这个思想已经被前人表达,那么,无论这个发现多么重大,发现过程多么独立,其价值也只能是零。

2.收集材料(实证方法)
学术研究的价值规则是创新(有些学术研究还追求实用)。学术研究的方法规则是实证和逻辑。所以,当研究者确定了研究课题之后,紧接着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收集材料和消化材料。研究者的所有观点、结论都来自对材料的分析,研究者的所有观点、结论都有赖于材料的支撑。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而言,任何课题的研究都必须包括至少三方面的材料。一是与课题有关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学理论从思维层面决定了一篇文学论文的框架结构,从思维层面为文学论文提供了逻辑基础,从思维层面去确定和深化研究者的思考方向。简而言之,文学论文的所有论点的形成、论据的组织都是在文学的指引下完成的。二是其他学者在此课题方面的研究成果。学术研究常常是在一个具有相当长度的学术传统中进行的。任何一个研究者都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研究,惟其如此,学术才能形成一个可以延伸的阶梯传统,研究才能在这样一个传统中向前发展,向纵深挺进,向高度升华。三是与这个课题有关的全部文学作品。因为文学理论为我们提供的只是思维方法上的东西,是我们的思维工具;他人的成果为我们提供的只是研究的途径、路标、参照,它们只是我们研究的辅助,而不是研究本身。我们的研究最终只能落实到文学现象尤其是文学作品身上。文学作品是我们从事文学研究最核心、最重要的实证材料,是我们从事文学研究不能回避的事实。

任何学科都有自己收集材料的途径。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研究材料一般包括文学作品、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几个方面。简单地说就是图书和论文两种形式。图书一般可通过图书馆的检索系统查询。论文和某些文学作品则要通过期刊检索。这里介绍一种最方便的检索渠道,那就是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出版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这是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影响最大的资料库,它每月一期,复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最新发表的有代表性的部分学术论文并分专题对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作了索引。这个刊物已经有20多年的出版历史,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资料系统,每个有中文系的大学的图书馆都会有这个刊物。这个刊物对每个研究者的课题研究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帮助。

3.形成观点和写出提纲(逻辑结构)

收集材料之后的工作就是消化材料,消化材料的过程就是形成观点的过程。所谓消化材料就是阅读、研究材料。阅读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自然会有某些感想或心得。学术观点通常是这些感想和心得的理论提升、理性升华。当然,学术论文的观点与我们通常的心得感想不同,心得感想犹如天上彩虹,美丽炫目却无依无凭。学术观点的标准不是美丽而是真实,它必须有大量事实材料做依托才能成立。所以,一篇学术论文的写作不能满足于有观点的存在,更要求对观点的论证。论证观点实际上就是对自己形成观点的思维活动过程的一种还原。思维活动还原的物化表现就是学术论文的提纲。一篇学术论文的提纲实际上是作者关于某个问题的思想结构图。从提纲,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作者的论点和论据,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的思想路线和理论方法。
提纲的形成必须遵循逻辑规则。论点如果没有论据作为支撑无异于胡言乱语,论据没有逻辑的组织无异于散沙一盘。材料使观点变得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观点使材料变得生动鲜活有的放矢。惟有通过逻辑的推演才能使似乎散沙一盘的材料变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样,也只有充满内在逻辑力量的论点、论据关系才成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框架,使学术论文成为一个周密的话语体系。

好的提纲仿佛论文的蓝图,当蓝图做成,论文也就呼之欲出,伸手可及了。提纲又仿佛论文的骨架,提纲一旦形成,论文的基本思想就已经站立起来了。

4.论文的写作(赋予理论、材料、方法以生命的过程)
当提纲完成,研究者就可以进入论文写作状态了。写作者将按照提纲标志的逻辑和结构将材料整合到文章中。如果提纲做得很好,那么,这时候的工作就犹如按图索骥,这样的表述似乎容易给人一种误解,那就是论文写作是对提纲设定的思维空间的一种机械性的填充。其实不然,即使有了一个很完善的提纲,论文的写作仍然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将材料在提纲的结构中水乳交融地统摄一体,这同样是一件颇有难度的工作。何况,一篇文章,不仅是思想的载体,同时也是语言的表达;不仅是语言的表达,而且还是文学的表现。思想、语言、文学将三位一体地表现在文章中。所以,将提纲转化为论文,是一个用语言激活思想,并通过文学作出最好表达的过程。所以,不要以为提纲形成就大功告成,其实,蓝图永远只是蓝图,要想矗立起一幢完整的建筑,还须我们付出最后的艰苦努力。

5.审美感受的挖掘
以于非文学学科的学术论文,我们的讨论到上面就可以结束了。但由于这里讨论的是文学论文,所以,我们有必要作一点补充说明。

客观的说,在所有人文社会科学中,文学这个学科是距离科学最远的一个学科。研究文学不仅需要理性思辨,同时也需要感性兴发。一篇完全不能体现研究者审美感受力的文学论文,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文学精神有所抵触的。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阐释不完全是一种理性行为,更是一种审美体验,一种艺术感知。这就是说,文学论文的写作,既是一个抽象思维的活动,也是一个形象思维的活动。它兼容两种思维。抽象思维仿佛血脉,确定其走向;形象思维仿佛血液,激活其生命。

事实上,文学作品是文学研究的第一事实。文学研究是否具有创新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是否将文学作品读出了新意。诗无达诂。这句话的含义是文学作品没有明确惟一的解释,西谚则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思。而将文学作品读出新意,实际上是对研究者艺术感受力的考验。




声明: 本文由( admin )原创编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hxlww.net/3442/hxlwfb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