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标题

关于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成因分析

分类:论文资源库 作者:admin 评论:0 点击: 365 次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它往往有自身的惰性,往往不会轻易改革。人们往往习惯于驾轻就熟走老路,而不愿意耗费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和实践新的模式方法。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仍采用讲授法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方法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增强教学的方向性,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同时淡化了学生的主动性,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忽略,导致教学过程逐渐变为外在灌输的过程。
在语文课改的影响之下,也有一些教师常用问答法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但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思路精心设计问题,抛出“问题”后,学生只能绕着教师设计的答案兜圈子。还有一些教师喜欢用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把教师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那就说明学生没有问题了。教师认为把教学内容讲清楚了,就能够消除学生的疑惑和问题,就是一堂效果良好的课。
二、传统课程评价的制约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评价实际上是由考试来代替的。考试的形式,基本上是回忆式的纸笔测验。这种考试丢失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涵,如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意能力,以及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等。而且,这种未经合理论证的分数,却被理所当然地视作区分优生差生的唯一依据。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形形色色的各种高考模拟试题卷、高考真题是评价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模式之一。很多学校从高一开始就采用高考模拟试题考查学生,刻板划一的考试模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为了与高考的试题模式和阅读评分相适应,模拟试卷问题的答案也追求标准、固定、唯一,阅卷评分尽量客观,具有操作性,因此,评价习惯采用客观题,尤其是选择题。即使是主观性强,需要读者感悟、体验等情感参与的文学作品的鉴赏,也有四选一的选择题,学生只能在命题者提供的有限的几种思想、看法中接受一种,而不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更谈不上创造性阅读。这样的考试方式不仅违背了阅读鉴赏的本义,也不可能全面、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最具主观性的学科,很难用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




声明: 本文由( admin )原创编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hxlww.net/16810/hxlwfb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