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标题

坡面入渗问题的研究及进展

分类:论文资源库 作者:admin 评论:0 点击: 392 次

入渗是指降水降落到地面后,水从土壤表面入渗到土壤深层形成土壤水的过程。入渗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与降水强度、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植被等因素均有关。
对入渗问题的研究始于 1856 年达西提出的渗流力学基本定律达西定律。1877年布利格斯提出了毛管假说,1904 年,白金汉在描述水在土壤入渗时采用能量转换关系,他设想水通过土壤类似于热能或电能通过导体,提出了“毛管势”的概念,创立了入渗模型理论基础。葛利-恩柏特假设水导系数为常数,应用达西定律推出了入渗公式。加德纳尔于 1919~1921 年间先后发现了毛管传导和扩散现象。
1936 年,查尔兹明确提出了应用扩散系数为常数的入渗量估算法,但是由于扩散系数为含水量的函数,实测结果与采用常数计算结果相差较大。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对入渗的研究逐渐从定性描述发展到定量化的研究中来。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伴随着电子计算机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应用,对土壤入渗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土壤入渗模型的研究也有很长的历史。如 1911 年提出的Green-Ampt积水入渗模型,以及后来出现的Horton模型(1940),Philip模型(1957)等。由于Green-Ampt模型形式简单,物理概念明确,以及良好的扩展性和可靠的应用效果受到广泛重视,在Mein&Larson(1973)和Chu(1978)两次改进后,使其可应用于不均匀降雨的入渗计算,使得Green-Ampt模型成为应用最广泛和最有效的模型。在国内,Green-Ampt模型没有Horton模型应用广泛,但Horton模型物理意义没有Green-Ampt模型清晰。也有使用基本土壤水分运动微分方程求解的,但其参数难以获取,计算也较复杂。
很多学者依据入渗理论提出了很多水分入渗的数学模型。1911 年Green与Ampt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入渗速率与水势梯度的关系模型,开辟了应用数学模型分析土壤入渗研究的新阶段。C.L.Larson等人分析论证了Green-Ampt模型中各项物理参数的求解。
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降水入渗的研究,已经发展到在复杂的降雨条件下对土壤入渗的影响研究中来,开展了室内模拟降雨条件下的入渗研究,以及在野外人工降雨条件下的入渗研究等,为进一步研究自然条件下的降水入渗奠定了基础。
截止目前,对入渗的研究,已经从一维空间发展到了三维空间,从均质土壤、土壤初始含水率相同发展到了非均质土壤、土壤初始含水率不等,采用的数学方法也不断更新发展,计算机模拟入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进步。




声明: 本文由( admin )原创编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hxlww.net/16554/hxlwfb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