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标题

基于克己灭私思想论述道德践履问题

分类:论文资源库 作者:hxr 评论:0 点击: 293 次

清代闽学学者在主敬修养上,主张要陶冶内心精神,使其不受外部事物的引诱和影响,减少名利和物质的欲望,使精力集中在道德伦理的修养上。

“人心应物,能使事事物物各当其理,则亦寂然不动,而无偏倚留滞之处,欲不静得乎”,把握好心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面对不属于自己的财富,既不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更不会滞留于内心而挥之不去,内心就会平静如常。

蓝鼎元认为,人有圣贤与不肖的分别,其区别就在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行为和人的欲望。蓝氏反复说明人们必须“存天理,灭人欲”,提出“克己复礼,克己则无欲而静,复礼则循礼而安”,也就是要把心中已散失的“仁义礼智信”寻找回来,“心所欲达而有言,必缘礼以为枢机,勿使躁妄之想,偶萌于出话之际,而非法自不敢道也所欲为而有动,必循礼以为规矩,勿使造次之顷,偶鄰于从欲之危,而顺理自有余裕也”,即是闽学家所谓“主敬”。“敬之一字,为一心之主宰,万事之根本,圣学彻始彻终之要。有志入道者,其必自兹始乎”,主敬是闽学修养身心性命的基本方法,是培养道德意识的前提。

蓝氏强调,“主敬则天理长存,而人欲不能入。主敬则无欲而静,可以解万端之纷纭,平万境之偏破,此心如光风雾月,如泰山之不可动摇,非拘束困苦之谓也”。孟超然在其内省体验的认识论也提出要把放逸的“仁义礼智信”寻找回来,提出主敬致知穷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主要就是要做到“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不能贪图快乐,要苦修,达到自身气质的变化,促进健康。阴承方在基于圣贤之学的基础上,提出要克己灭私,并以此为出发点论述了道德践履问题。




声明: 本文由( hxr )原创编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hxlww.net/18818/hxlwfb

近期评论